在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中,期货品种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中,世界上第一个期货品种是农产品期货。这一创新不仅为当时的农产品交易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也为后续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世纪30年代末,芝加哥还只是一个拥有几千人的小城市,但由于地处美国的粮仓——五大湖地区,已成为全美最大的谷物集散地。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在农产品的收获季节,供大于求的局面往往导致价格大幅下跌,农场主被迫降低价格销售,甚至大幅降价后仍然卖不掉。而在青黄不接时期,由于供给短缺,农产品价格又会大幅上涨。剧烈的价格波动风险使所有农场主、农产品贸易商、加工商都感到头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848年,82位商人(农场主、农产品贸易商和加工商)自动发起设立了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即现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简称CB0T)的前身。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成立之初,主要是改进运输和储存条件,同时为会员提供价格信息等服务。1851年,交易所引进现货远期合约交易。为了推动谷物交易的正规化,减少交易者之间的纠纷,简化交易手续,1865年,芝加哥交易所推出了标准化合约,以取代原有的现货远期合约。标准化合约的诞生,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及其基本交易原则已在芝加哥交易所内萌芽。同年5月,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又开始推行履约保证金制度。1882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允许交易者以对冲方式免除履约责任,方便了投机者进行交易,使交易的流动性大大提高。1883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又成立了结算协会。结算体系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终于成形。
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开展期货交易后,解决了长期困扰农产品交易商们的难题,因而大受欢迎,交易业务日趋繁荣。在CBOT获得成功的启示下,美国各地掀起了举办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的热潮。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纽约咖啡交易所、堪萨斯期货交易所、中美洲商品交易所、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纽约棉花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等先后在19世纪下半叶成立。而且,这种交易方式又进一步扩散到了世界各地。期货交易的普及,也使期货交易的作用和功能被人们逐渐认识。
按照一般的划分,农产品期货可分为谷物类期货,如玉米、小麦、稻米、大豆(其副产品豆粕、豆油)等;经济作物类期货,如棉花、生丝、咖啡、可可、白糖、苹果等;畜禽类期货,如黄油、鸡蛋、生猪、活牛等;林产品类期货,如木材、天然橡胶、胶合板、纸浆等。
我国境内期货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初刚开始试点时,农产品自然成为各交易所的热选品种,红小豆、绿豆、高粱、粳稻等农产品一度成为当时期货市场上的当红品种,后来因各种风波事故先后被停止交易。